「我去年已經打過一次電音波了,可是鬆弛的嘴邊肉還是掛著,照片看起來差不多……是不是對我沒用了?」
這是診間裡我最常聽到的心聲。很多人把電音波視為抗老保養的首選,但事實上,能量治療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。當肌膚老化超過某個程度,單靠電音波的熱能就會顯得力不從心。這時候,埋線拉提往往就是最合適的 B 計畫。

電音波沒效?原來是遇到這些極限
電音波的原理,是靠熱能讓膠原蛋白收縮、再生。大家可以想像,這有點像拿熨斗燙衣服,希望衣服收緊。但要知道,我們的皮膚不是衣服,更不是牛排或蛋。煎蛋、煎牛肉時,組織會因為加熱而收縮,變得更Q彈。可是皮膚不可能被「煎」到那種程度,否則早就壞死了。所以電音波能做到的,只是盡可能模擬這樣的狀態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只適合「輕度」鬆弛的人。

當骨骼開始流失、韌帶鬆弛、脂肪墜垂時,光靠電音波已經不夠。甚至常見的狀況是:病人臉本來就比較凹,結果打完電音波後,因為脂肪受熱流失,看起來更凹、更顯老。這就是電音波的臨床極限。
所以,如果你覺得「皮膚好像緊一點,但法令紋、嘴邊肉依舊掛著」,這就代表單靠電音波,已經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。
B 計畫登場!埋線拉提怎麼補位?
埋線的邏輯完全不同。它不是靠熱能緊縮,而是物理性懸吊。打個比方:衣服鬆垮時,我們不是再去燙,而是直接用鉤子把它吊上去。
透過埋線,我們可以把下垂的軟組織重新分配、固定回比較高的位置,甚至在韌帶的位置給予額外的支持,效果直接、立即。不過,埋線沒有體積。如果臉本身凹陷嚴重,還是得搭配填充治療,例如玻尿酸、洢蓮絲或再生針,補足流失的支撐結構。這樣組合起來,效果才會自然、持久。

這些人最適合把埋線當作 B 計畫
我的經驗是,30–35 歲以後,如果鬆弛開始明顯,其實就可以考慮埋線。甚至我看過20幾歲就因為先天條件,臉型鬆垮下垂的個案,也能透過埋線得到改善。
典型的族群,就是嘴邊肉掛出來、法令紋深、木偶紋明顯,甚至已經做過幾次電音波但覺得「差強人意」的人。他們不想動大刀手術,但又希望能有明顯改變,埋線就是非常合適的選擇。
狀況 | 建議治療 |
嘴邊肉輕度鬆弛 | 電音波即可 |
嘴邊肉中度下垂、法令紋深 | 埋線拉提 |
臉部凹陷+鬆弛 | 埋線+填充 |
骨骼差異大 | 正顎/齒顎矯正 |
想要延長效果 | 埋線+電音波 |
臨床適應症對照表
不過,埋線並不是做完就萬事OK。它仍需要病人配合在術後保養來維持:避免深度按摩、熬夜、抽菸喝酒或快速減肥,否則效果很快就被抵銷。
另外,埋線與電音波其實是互補的。做完埋線後,三個月以上再打電音波,可以像「燙衣服+吊鉤」雙管齊下,效果更好。
埋線補位能期待什麼?醫師幫你講清楚
很多人問我:「醫師,可以幫我拉回十歲嗎?」
我的回答是:理論上不是不可能,但需要分階段。
想像一件寬鬆的衣服,不可能一次就改得緊到爆,那樣會更不自然。
埋線能提供立即的拉提效果,但要維持自然,還得靠保養與複合治療。
而且,骨骼結構差異太大的人,靠埋線是無法徹底解決的,需要正顎或齒顎矯正;脂肪不足的人,也必須配合填充療程。
所以,埋線不是萬能鍵,它是「立即見效+搭配其他治療」的策略,而不是單兵作戰。
Q&A 區(常見疑問)
Q1:電音波沒效,是醫師打得不好嗎?
A:不一定。很多時候不是醫師技術問題,而是你的鬆弛程度早就超出能量治療的適應範圍。再好的醫師、再精準的手法,遇到錯誤的適應症,也不會有效果。
Q2:可以同時做電音波+埋線嗎?
A:可以,但順序要對。通常是先做電音波,再做埋線。如果顛倒順序,熱能可能會影響線材的固定。埋線後 3 個月以上,再打電音波,效果會更理想。
Q3:埋線補位後能維持多久?
A:一般是一年到一年半,視材質而定。像鈴鐺線這類線材,甚至能維持到兩年。
Q4:術後保養要注意什麼?
A: 24 小時內別化妝,兩週內避免陽光曝曬(紫外線傷害)與泡湯桑拿或汗蒸。前三週是黃金期,應盡量避免壓臉睡覺、做誇張表情,也要避免看牙醫,因為拔牙或大張口就容易把線扯鬆。假如想要做臉部按摩,則建議至少三個月後再開始比較安全。這些細節,都會直接影響維持度。

電音波與埋線,就像「保養型 vs 矯正型」的兩種工具。
電音波強調慢慢保養,埋線強調立即拉提,兩者並非對立,而是互補。
當許多人的電音波A計畫的這種能量治療不再帶來滿意效果,不代表沒路走,而是需要啟動 B 計畫:『埋線拉提』。因為每個人的面部狀態不同,當發現使用電音波等能量治療,再也無法維持你想要的完美線條與緊緻時,你並不代表沒路可走。而是該考慮啟動 B 計畫。最關鍵的是,找到能幫你精準判斷的醫師,告訴妳何時該轉換策略、何時須合併療程,才能走在正確變美的抗老節奏上。
►想知道自己適合電音波續航,還是應該直接考慮埋線拉提?歡迎到 花千樹美學診所,由專業醫師為你量身打造、客製最適合的醫美A計畫。